Skip to content
标签
字数
12389 字
阅读时间
46 分钟

陈海贤

111个笔记

课程亮点

实现人生突破,你需要建立一个应对变化的思维体系。

发刊词丨实现人生突破的系统方法

这门课分为五章:第一章,我将从行为出发,告诉你如何养成一个好习惯。怎样走出心理舒适区,迈开改变的第一步。第二章,我将带你了解你的思维系统,告诉你如何让心智变得更成熟。我要带你看看你的大脑是不是有很多的防御性思维,并把成长型思维的工具介绍给你。第三章,我会带你一起来拆解身边复杂的人际关系,告诉你如何突破爱恨情仇的迷局。不健康的关系是如何限制的你?而拥有高质量的关系,你又需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第四章,我们将穿越人生的重大转折期,告诉你如何走过人生的艰难时刻。职业转换、亲人离去、情感变故、遭受创伤......这些我们人生经常会遇到的坎,如何塑造了你的心理结构?你又该如何去对付它们?第五章,我将从整个人生的角度来告诉你,如何绘制自己的人生地图。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它自己的使命,而理解这一个使命,这一不同阶段的课题,能够提示我们,该从哪里突破。

01丨导论:关于改变,你一直都有选择

当你告诉自己你不行的时候,你已经做了选择;· 当你待在一个只能满足温饱,没什么前途的公司时,你已经做了选择;· 当你用拖延躲避工作压力时,你同样做了选择。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你为自己不改变所找的所有借口,像是没钱、没时间、太麻烦、没必要......它们统统都是你的选择。甚至连你告诉自己"我没有选择",那也是你的选择。意识到你有选择,这是我们开始改变的前提。

03丨心理舒适区: 如何识别改变的障碍?

真正的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我们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

心理舒适区的本质是熟悉的应对方式所带来的控制感,正是对控制感的渴求,让我们难以改变。

04丨 心理免疫X光片:如何看清你心中的恐惧?

回过头来,我们就更能理解改变为什么很难发生。因为,改变的愿望和不改变的动力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就像一个经典的比喻所说:我们想要让车运行,却一只脚踩着油门,另一只脚踩着刹车。而能量和动力,就在这样的空转声中痛苦地消耗着。

06丨小步子原理:如何走出改变的第一步?

"小步子原理"不只是一个关于如何获得最终成功的策略,更是一个关于让自己有所行动的策略。它的重点不是结果,而是此时此地的行动。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主张:"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事情,并接纳你不能控制的事情。"如果你需要有最终成功的承诺,才能去做一件事,那你已经陷入了让自己无法行动和改变的思维模式。而"小步子原理"的核心,是让你专注到当下你能做的事情上。至于这个事情能不能带来你想要的结果,这不是你能控制的。因此,也不需要你去关注。

07丨"环境场"原理:如何让新行为变成新习惯?

"场"其实是包含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这些行为线索会刺激你做出特定的行为。就像到了寝室你就想睡觉,到了办公室自然想工作,而到了餐厅自然想吃饭一样。

我曾把生活的乐趣分为两种:消费型快乐和创造型快乐。

如果说消费型快乐是酒肉朋友,那么创造型快乐就是良师益友。

可是,明明我们知道创造型快乐更好,却为什么不能从事创造型快乐呢?原因是:创造型快乐是骑象人所热衷的、理智的快乐;而消费型快乐是大象所热衷的、感官的快乐。

跟你透露一下,我这个课的内容,就是在我们省图书馆的自习室里完成的。我家里有书房,为什么要每天到图书馆工作呢?就是因为这里学习的人多,"场"的力量比较强嘛。

你在这个空间里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空间"场"的力量就越大。

讲到这里,让我们再来深入思考一下,"场"到底是什么?它其实是环境记忆中,我们每个人的历史。你的奋斗、你的挣扎、你的灵光一现、你的引以为豪,这些事在别人看来也许无足轻重,可是对你却意义重大。

08丨情感触发原理:如何让改变自然发生?

想起自己的时候,你是带着厌恶和憎恨,还是带着爱、同情和期待呢?

09丨第二序列改变:如何区分有效与无效的改变?

事实上,改变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作为内容的改变。在这个例子里,就是工作。另一个,是作为应对方式的改变。在这个例子里,就是他不停换工作这个行为。他一直在改变的,是工作这个"内容"。而他真正需要改变,却没有改变的,是用不停换工作来应对焦虑的应对方式。盲目寻求变化,没办法安顿下来踏踏实实积累,这才是他真正的问题。

有时候,"改变"作为应对方式本身,也需要改变。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作"第二序列改变"。

"自我接纳"这个词,我相信你已经听得太多了,但其实我们对自我接纳有两个重大的误解。第一个误解是,以为自我接纳是不改变。从第二序列改变这个概念,你就能了解,接纳自我本身就是一种改变,而且是很难的改变。难在哪里呢?难在忍受。

自我接纳不是追求,而是舍弃。舍弃的是什么呢?就是那种对生活的过度控制,对"完美自我"和"完美世界"的幻想和执念。心理治疗领域里,有一种很著名的疗法,叫做"森田疗法",它的核心理念是:带着问题生存;为所当为。意思是,不要纠结于你自己的问题,把它当做你生存的常态,而去专注于你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才是自我接纳的真谛。

改变不仅包括行为的改变,还包括思维的改变,人的想法和行为是相互促进的。

10丨认识心智模式:辨识防御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Επίκτητος)有句名言: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关于它们的意见所困扰。

11丨僵固型思维:为什么你会活在别人的评判中?

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

夸孩子"努力"比"聪明"更重要

所以,我们都应该在与世界的真实互动中发展自我,而不是死守着一个僵化的自我概念。无论这个自我概念是聪明、能干、懂事还是其他,也无论这个自我概念的评价来自父母、师长、领导还是心爱的人。请记住,如果你相信变化,那么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本不重要,你会怎么发展才重要。

12丨突破僵固型思维:如何"正确地"犯错?

能力的成长,来自于挑战。

既然僵固型思维会阻碍我们成长,那么我们到底要怎么克服僵固型思维呢?我认为核心就是,改变对错误的认知。

管理错误的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就是把错误看作是学习的机会。

转变对错误看法的第二个方法,是突破自己不会犯错的形象。

13丨对世界的应该思维:为什么我总看不清现实?

对世界的应该思维:为什么我总看不清现实?

应该思维的本质,就是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而是试图让真实的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并在世界不符合我们头脑中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

我们可以把应该思维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另一种,是对我们自己的应该思维。

可是,应该思维和愿望有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能不能容忍现实跟我们的愿望不一致。

愿望和应该思维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当我们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是愿望的主人,我们支配着我们的愿望。可是当我们陷入应该思维的时候,应该思维好像变成了支配我们的主人,我们只能服从于应该思维背后的规则,这样我们就失去了我们的自主性。

我的一个心理咨询师朋友,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经常说:"没什么大不了,反正又不会死。"有一天,一个人问他:"那万一真死了怎么办?"他说:"没什么大不了,反正人都会死。"

首先,当一个人说"我一定要做到!"的时候,他其实并不是说一定能做到这件事,而是说他有投入和奉献的决心。这个决心不是关于外在世界的,而是关于他自己的。

第二,如果一个人把决心看做是一种愿望,而不是必须要完成的事,会让他变得更灵活。

14丨对自己的应该思维:为什么我无法接纳自己的情绪?

我们来想想,自然的努力是怎么样的。也许你也会看到身边那些真正努力的人,他们心里有一个想实现的目标,但其实他们并不那么关心自己努力不努力这件事。

应该思维导致非黑即白

我要么是一个善良的人,要么不是一个善良的人。我要么努力,要么不努力。因为规则天生就是非黑即白的。一旦我们用理想化的规则来限定我们自己,判定我们自己,我们的思维变得僵固了,我们就很难容忍自己感受中和规则不同的部分。我们会扭曲自己的情感,以让它符合"应该"的要求。

那么,我们该如何跳出应该思维,逃脱这个暴政呢?这个说起来并不复杂,就是找回我们的感觉。毕竟,感觉虽然模糊,但是它才是我们真实的东西。

思维的弹性。

18丨WOOP思维:张力如何变成行动力?

这就是心理对照的方法,先幻想积极乐观的结果,再幻想在路途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执行意图:治疗拖延症的有效工具

WOOP思维:克服障碍的计划

19丨控制两分法:如何找到烦恼的根源?

控制的两分法:两个步骤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一句祈祷词,叫做"上帝啊,请赐予我勇气,让我改变能够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胸怀,让我接纳不能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智慧,让我分辨这两者。"我们把这句祈祷词精简一下,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控制的两分法:努力控制你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你无法控制的事情。这两句话,前者讲的就是专注精进,后者讲的就是顺其自然。只有把这两句话同时结合起来,才能既保持积极上进,又能让自己内心平静。

努力控制你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你无法控制的事情。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你是能控制的:你控制不了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但是你能控制自己怎么想。

20丨正念思维:如何活得不焦虑?

我们说,一条河流要流动起来,有三个条件:张力、河道和源头活水。

前面的课程里,我们讲到了前两个条件:创造性目标带来的张力和让张力变成行动力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来看河流流动的第三个条件------源头活水,也就是与现实接触。

近的思维方式:与现实接触

为什么说现实是源头活水?

我在想这一讲内容的时候,去运河边走了走。运河边的花都开了,桃花、樱花、梨花,五颜六色,很多蜜蜂正忙着采蜜,清风拂面,水波荡漾,孩子们绕着广场跑来跑去。一个父亲懒懒地坐在椅子上,偶尔瞟一眼不远处的孩子。

现实就是一部永不落幕的戏剧,随时随地都有新鲜事发生。唯一不同的是,走近它,感受它,其实这是一种近的思维方式。

这是什么意思呢?

近的思维方式,就是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流动的、不断发生着变化的。

那相对应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远的思维方式,指的是关注想象中的、抽象的、远的事情。

正念思维的三条原则

第一条原则: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的语言。

你只有真的看到相处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你才能看到你能够控制的部分,才能找到可能的出路。

第三条原则:关注现在能做的事,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21丨思维弹性:思维是如何进化的?

倾听的要诀,就是知道很多事其实你并不知道。所以一个好的倾听者,心里就会有很多的问题。他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自己的心里,而在别人心里,所以他才会提问。而一个不好的倾听者呢?他的心里没有问题,只有答案。

佛教禅宗有一种说法,用来形容思维的不同境界。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人的思维就是这样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到重新回归简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某件事的理解会呈现螺旋式的深入,但最后,又能简单地归纳某件事情的本质。

如果人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式,也能以这种螺旋深入的形式发展,那他的思维,就是一种有弹性的思维。而这种思维的要诀,跟对话很像,就是不要太确定你知道的东西是什么,从而为探索的可能性留下空间。在这里,我问大家一个奇怪的问题:我前面所讲的东西,都是对的吗?

所有的知识都是局部的,找出它不够完善的部分,是很容易的。可是要听到它对的地方,却并不容易。你要先接受他所说的都是错的,才能听到他说的对的地方在哪里。如果套用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就是把知识当做绝对的真理来学习;第二重境界,就是知道它是有错的,所以批判它、排斥它、不接受它;第三重境界,就是重新把它当做知识来学习,既知道它有局限,也知道它对你有用的地方在哪里。

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思维对环境有两种基本的适应方式。一种适应方式,叫同化。简单说,就是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去理解新发生的事情,把新发生的事情加以修改,以符合我们头脑中原有的认知模式。另一种适应方式,叫顺应。我们不改变这些新事物,而改变我们自己的认知模式,来适应这些新事物。局部的知识、流淌的知识、不确定的知识,会不断让新的东西进来。这会不断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这很痛苦,因为相比于固守某些绝对真理,你的思维要经历太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可是,有弹性的思维,会不断迎接这种不确定性,让它来改变我们自己。这样,思维发展才会快,你才会不断发现你原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22丨关系中的自我:从个体视角到关系视角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进入了这门课的第三单元:关系的发展。在这一单元,我将用一个跟你想象中不太一样的视角,让你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自我、什么是自我发展。

讲这段话的时候,我正在录音棚里录课。我对着麦克风,周围很安静。看起来,录课这件事,是我一个人在做的。可是我会想象有你在另一边听。

我可以说,我讲课是在你听课之前,但是我也可以说,从你听课开始,我才真正开始了"讲课"。

因为,如果没有听众,就没有讲者。如果没有你在听,那我的讲,就变成了毫无意义的喃喃自语。这就是关系。

没有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关系里的人,总是一起出现,相互定义,相互成就。

就像我们说,是父母生了孩子,但是从关系的角度,你也可以说是孩子生出了父母:因为如果没有孩子,你怎么能自称父母呢?

这样的说法,并不是文字游戏。这关系到我们怎么理解人这种独特的存在。

你是把人看作一个个独立的、偶尔产生联系的自我,还是把人看作完完全全的关系中的存在?

就像我们说,是父母生了孩子,但是从关系的角度,你也可以说是孩子生出了父母:因为如果没有孩子,你怎么能自称父母呢?这样的说法,并不是文字游戏。这关系到我们怎么理解人这种独特的存在。

其实并没有一个单独的自我,每一个关系里,都有一个不同的自我;不是你的个性,而是你所处的关系,决定了你的想法和行为;如果你表现出自己不想要的行为,那也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你所处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从关系的视角来看待自我,发展自我呢?

第一,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系当中。

第二,在不同的关系中,你的自我是很不同的。

第三,决定你行为的是你所处的关系,不是你的个性。

第四,是关系的视角会让思考问题的视角发生重大的转化,一些看起来几乎无解的问题,突然有了合理的答案。

尽力摆脱关系对个人工作的影响,而不是看人下菜碟

如果是一个你很认同,并且也很认同你的老板交给你的工作,你的工作效率会很高。

可是,如果是一个你不认同的老板交给你的工作,你就会非常拖拉,不想去做。这也说明,不是你自己,而是关系,在决定你会不会拖延嘛。

如果是一个你很认同,并且也很认同你的老板交给你的工作,你的工作效率会很高。可是,如果是一个你不认同的老板交给你的工作,你就会非常拖拉,不想去做。这也说明,不是你自己,而是关系,在决定你会不会拖延嘛。

关系的视角拓展改变的空间

如果从关系的视角来理解,你在不同关系中的自我是不一样的,你就可以去不同的关系中,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去理解什么样的关系,让他表现出这样的行为。

你有很多的关系,每一种关系里,都有一个自我。

从关系看自我,就是一种正念思维,也就是近的思维,是把每个自我,放到具体的关系中,从每一段关系,去看自我的表现。这当然会增加改变的空间。

为什么研究表明,夸奖孩子聪明会培养僵固型思维,但是我自信我夸女儿聪明,却不会助长孩子的僵固型思维?其实思维也是关系的产物。僵固型思维,说的就是这样一种关系:我不能暴露我的脆弱,给那个夸奖我的人,以免让他失望。而从关系的角度,我夸女儿的时候,并没有这层意思。只是想说我很爱她。关系是有它自己的语言的,女儿读得懂这种关系的语言,自然就不会担心我失望。

这章的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会从关系的视角,重新来理解自我。这个视角和你以前理解的,用个性来理解人截然不同。第二部分,我们会从关系的视角,重新来理解自我发展。既然自我是关系的产物,那么自我发展的核心问题,就从如何塑造新经验变成了如何塑造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新关系。

23丨关系中的角色:关系如何塑造自我?

语言要求和角色期待的矛盾

《大坏狐狸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狐狸从鸡舍里偷了三个鸡蛋,本意是要等小鸡孵出来以后吃了它们,结果那三个小鸡一出生,就跑到狐狸跟前喊"妈妈"。"妈妈"这种巨大的角色期待让狐狸根本没法吃它们。后来,狐狸就真的承担起来保护它们的角色,变成了它们的妈妈。这就是角色期待的神奇力量。

27丨关系的三角化:当心成为痛苦的"夹心人"

如果你是正在把别人三角化,那你就要注意,不要把别人当做缓解矛盾的工具,有些冲突和矛盾需要你去面对,你必须去面对。而如果你是被三角化的一方,你也需要重新回到两人关系。你可以跟关系中的每一方讲:我很想跟你们保持好的关系,可是我不想卷入你们之间的战争。让我们回到单纯的,我和你之间的关系。

28丨都是你的错:我们为什么要相互指责?

比如:· 这是一个控制的妈妈,所以老公和孩子都对她有意见;· 这是一个软弱的领导,所以员工都反对他。但是,如果从关系的视角看,我们就会看到,这并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的各方相互配合,造成了这样的局面。我们不会问这个妈妈是不是很控制,而会想,老公和孩子做了什么,让妈妈这么爱控制,而妈妈又做了什么,让老公和孩子都对她有意见。如果把人从关系中割裂开看,就会产生连锁反应。首先,它会让你有因果思维,让你认为是一个人做了什么事,所以才让另一个人有这样的反应。是妈妈控制,所以老公和孩子才对她有意见,才想要反抗她。

对错思维塑造对立关系

那么从关系的思维看,我们该怎么看责任问题呢?其实特别简单,就是我们这一章里反复传递的一个观点:关系里,人的行为是相互塑造的。根本没有什么明确的因果,也就没有明确的对错。

29丨都是我的错:如何突破关系中的自责?

记得有一次我去做一个心理咨询的沙龙,现场有个观众提问说:"我有一个朋友,最近一直不开心,我怀疑他得了抑郁症,我劝了他很久,他都不肯去看心理咨询,请问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该怎么劝他呢?"我说:"你已经做了你能做的事情了。你劝他去做咨询。他觉得不需要,这就是他的选择和决定,你也只能尊重他的选择。"这个听众对这个答案不太满意,他说:"可是作为朋友,我看着他一天天消沉下去,我是很内疚的。如果你有这样的朋友,你自己又做不了什么,你不会内疚吗?"我说:"会啊。可是我知道,内疚也是我自己的情绪,我需要自己处理好它。"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善心,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都应该有边界。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要警惕我们的好心突破了边界,最终损坏了彼此的关系。

就像两个鸡蛋,都带着自己的壳,你再想跟别的鸡蛋亲近,也只能期望成为"一个篮子里的鸡蛋",而不能期望成为"同一枚鸡蛋"。如果挨得太近,容易鸡飞蛋打。人总是有亲近的渴望。因为这种亲近的渴望,我们总是希望能够承担别人的痛苦。可是,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承认自己的限度。不是我们的爱心不够,是我们的能力不够。边界就在那里,很客观,我们只能遵守。

31丨课题分离:如何拥有高质量的关系?

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

表达我们的需要是我们自己的课题,而别人会接受还是会拒绝,那就是他们的课题了。

32丨非暴力沟通:怎样进行高质量的对话?

提需要的要点,是把自己的需要和对对方的期待分开,只专注于自己的需要,而不要去想对方会怎么回应。这样,反而能促进彼此的合作。

33丨通向新关系:关系是如何进化的?

拥有是人际关系中最大的幻觉

可是,也正是因为别人并不需要理所当然地对我们好,我们才有了感恩的理由。· 正因为我们不知道对方会不会欺骗我们,才会有信任。· 正是因为我们能够离开,坚守才显得可贵。自由是美德的前提,所有人际关系中美好的东西,只有出于我们自愿的选择,才会变成一种美德。否则,它就会变成一种"不得不"的强迫,关系里的两个人,也会充满怨念地相互纠缠。

[插图]

38丨职业转变:如何应对工作变动和职业转型?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想法,通过类似职业倾向测验这样的工具,来发现真实的自己,然后根据这个真实的自己来规划自己的职业选择。这种思维方式的问题在哪里呢?我觉得,问题在于,当我们说发现真正的自己时,我们正在以一种静态的方式看待自我。我们假设,自我是一个已经成型了的东西,只不过它被类似纱布之类的东西遮住了、蒙蔽了,所以你看不到它。

40丨转折期选择:依据经济模型,还是心理模型?

我发现,很多人在思考未来的时候,想的并不是经济上的得失。但是他们仍然会用经济选择的模型来思考。我猜这可能是因为"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心理选择会比"我能挣多少钱"这样的经济选择要难一些。因为前一种选择,意味着更多责任,意味着在不确定的状况下,为自我负责的勇气。

我说了两个选择的原则:第一,想清楚自己要根据什么做选择;第二,从自我创造的角度去思考选择。

41丨创伤后成长:如何重建意义感?

《自控力》的作者凯莉·麦格尼格尔(Kelly McGonigal)曾经写过一本关于压力的书。书里讲到一个研究,有3万名美国成年人参与了一个压力调查,报告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同时回答他们是否觉得压力有害健康。8年后,研究组彻查了公开记录,来看看当年参与调查的这些人是否还健在。结果表明,高压力提高了43%的死亡风险,这像是确认了压力有害的观点。可是仔细分析却发现,提高死亡风险的,只是那些相信压力有害健康的人。实际上,那些报告中,承受了高压力,却并不认为压力有害健康的受访者,他们的死亡率并没有提高,相反,他们是调查中死亡风险最低的,甚至低于那些报告自己承受很少压力的人。也就是说,真正有害的,不是压力,而是"压力有害健康"这个观点本身。从这个报告看,你怎么看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有时候甚至比你遇到的挫折本身更重要。

她是一个90后的小女生,也是个学霸。2008年5月,她正坐在六楼的教室里,准备着一个月后的高考,忽然教室剧烈摇动了起来,有人大喊地震了,所有的人都拼命冲向楼梯。房子像是一个积木一样摇来摇去,墙上的墙皮都摇了起来,变成了漫天挥舞的灰尘,让人睁不开眼睛,像是好莱坞大片里的世界末日。随着人们的惨叫,三四楼开始有人往下跳了。她头顶的一盏灯忽然砸下来,在她脚边砸得粉碎。那时候,她只有一个念头:要活下去。好在最后,她有惊无险地出来了。看着摇晃的教学楼,满操场的人都在哭。而到了灾后救助的体育馆以后,看到不停地有血肉模糊的伤者和尸体被抬过来,死亡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呈现在她面前,以摧枯拉朽的姿势把她原先关于世界的假设推倒了。她说,在地震之前,她还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备考的考生,人生最重要的事是考个好大学。可是地震的时候,她唯一的念头,就只有活下来。创伤经历会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大学毕业以后,她放弃了保研去创业了,又在公司刚刚步入正轨的时候离开了。她身上有了一种特别的超然:别的学生觉得很重要的东西,比如保研、去大公司、创业赚钱等,并不能吸引她。她总觉得自己身上有一些东西需要去实现,却不知道她要实现的东西是什么。只是地震中的经历,一直在提醒她一些东西。后来,她创办了一个冥想的App,以冥想为通道,思考我们日常的经验和存在本身,逐渐积累了一些粉丝。我们不常见面,但是每次见面,她都会有很多新的经历和感悟,比如去哪个山上辟谷了,去色达拜见哪个仁波切了,去老挝体验原始的刀耕火种的部落生活了。她总是在帮助别人,因为这种洒脱,她的经历和视野,有一种远超同龄人的开阔。她很满意自己的生活。如果不是地震的经历,她不会过上这种独特的生活。可是,地震的经历也并非毫无痕迹。她说有一次在异地旅游,午睡后起来,茫然四顾,忽然就哭了。这种哭不是忧伤,她说,就好像整个人被毫无遮掩的虚无穿透了,又好像在这种虚无中切切实实地感受着存在本身。我猜,正是这种对虚无和存在的直接感受,需要让她不停地去寻找一个答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个答案也许是由我们都遵守的价值评价体系来提供的。但是对于像她这样经历过生死的人,这种社会价值评价体系显然并没有什么说服力。既然社会评价体系没法给她一个答案了,那她就去自己找寻这个答案。而她寻找答案的过程,又变成了她的事业。这就是创伤后成长。

43丨英雄之旅:自我是如何进化的?

让我再重复一遍。坎贝尔说,英雄之旅有三个阶段:启程、启蒙和回归。具体来说,它是一个包括了听到召唤、投入召唤、跨越门槛、寻找守护者、面对和转化恶魔、发展内在的自我、蜕变、带着礼物回家这样的旅程。

结束了青春期以后,我们就进入了成年早期。成年早期通常指的是25岁到35岁之间。在这个阶段,你已经建立起了身份认同,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自我

利用的好的话,亲密关系确实可以激发人的动力

你看,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没法靠学问拯救自己,最后还是得靠亲密关系。

你看,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没法靠学问拯救自己,最后还是得靠亲密关系。

46丨成年早期使命(二):如何建立职业认同?

心理学家范伦特(George Eman Vaillant)说,职业认同有四个标志:胜任感、承诺、报酬和满足感。第一个标志,胜任感是说,你能胜任这个工作,你能在工作中体会到能力的成长,并获得一种成就感;第二个标志,承诺是说,你愿意投入到某个职业中,你会对这个职业保持某种忠诚,并把它视为你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像我自己虽然在做很多事,写作、教学、做一些教育机构的心理顾问等,但是如果别人问我是做什么的,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因为我对咨询有很深的情感,并把它当做我很重要的部分。第三个标志,报酬是说,你从职业中获得满意的回报。职业体现的是一种互惠关系。如果你没有从这个职业中获得相称的回报,那你就会有被剥削感,你也很难投入到职业当中。就像一段只会爱她、关心她,但不会回报同样的爱和关心的单恋一样。报酬也把职业跟爱好区别开来。爱好是可以不计较报酬的,但职业必然会计较。第四个标志,满足感是说,职业跟你的自我没有什么违和的地方。就好像你在做你的工作时,有一种很踏实的、本该如此的感觉。这四个标志也提示了建立职业认同的四种障碍:如果没法胜任一个工作,如果没能做出发自内心的承诺,如果工作给你的报酬不让你满意,或者工作没法让你有满足感,都会影响你建立职业认同。前面三种标志比较好理解,但是,第四种职业认同的标志------满足感是怎么来的呢?有很多种说法。比如有人说,这是因为这个工作能够体现你的优势。有人说,这个工作符合你的性格特质。我觉得都对,但是都不完整。更完整的说法是,你能把你所从事的工作,镶嵌在你的整个人生故事里,变成你整个人生故事中有机的一部分。在编剧中有一个概念,叫做人物弧线。意思是说,无论剧情怎么变化,人物的故事都是围绕这个主要的线索变化的。有时候,稳定的职业认同,就是在自己的人生故事中,勾勒出这种人物弧线。

47丨中年期使命(一):如何塑造下一代?

我们说,繁衍感的本质,是我们把自己奉献出去,让自己成为孩子的一部分。可是有些父母,并不是把自己奉献出去,相反,他们是把孩子拉进来,来加强他们自己,把孩子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爱。前一种的爱,是奉献式的,而后一种的爱,是占有式的。前一种爱,是从孩子的需要出发,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真正关心他们。而后一种爱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他们关心的,仍然是关系中的自我。只有前一种奉献式的爱,才会发展出繁衍感。否则,你会在和子女的纠缠中,陷入某种停滞。

在第三章讲关系的纠缠时,我曾经说过一个故事。一个孩子要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了,他问妈妈,妈妈我走了你会孤单吗,没人安慰你怎么办呢?妈妈说,我会孤单,但我不想把我自己的困难,变成你不能出去闯荡的障碍。我想,这个妈妈心里是孤单的,可是从某种意义上,她也是充实的。因为她知道,自己这么做是为了孩子,她会真心愿意为孩子奉献,并为孩子的成长骄傲,并在孩子的成长中,突破了自我的限制。

48丨中年期使命(二):如何传承人生经验?

传承这种繁衍形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种是技术上的,一种是关系上的。这两种传承都包含了某种形式的自我超越,因此都有繁衍的含义。

我们都读过很多武侠小说,在武侠小说里,师父如果悟到了什么武功绝学,是一定要想办法传给弟子的。如果这种武功失传了,师父就会留下遗憾,观众也会跟着电影的主角一声叹息。他们在叹息什么呢?他们叹息的是,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技术、武功、管理经验,都有超越个人的存在价值。它不该随着你的老去而消失。

家庭治疗大师Haley去世的时候,米纽庆曾经给为他写过讣文,里面有一句话:我们用一辈子积累而来的知识,已经普遍地影响了下一代的咨询师,他们不一定记得我们的名字,但那已经一点也不重要了。这句话是这种传承最好的说明。

49丨晚年期使命:如何整合自己的人生?

人生的最后一个课题:整合

整合的第二种含义,就是把自己纳入到更大的人类群体中,把自己看作是某种人类演化进程的一部分。

自然以超越自我的方式演化,而我们只不过是这个宏大剧目中的一环。这个剧目,在我们出生之前早已开始,在我们离开之后,也还会继续。我们的去世就像一滴水放入大海,你可以说它消失了,也可以说它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生存。佛教对死亡的看法,就包含了这种整合。佛教认为,人痛苦的根源,是把"自我"看作是一个实在的东西,因此产生了对自我的执着,觉得自己的快乐痛苦需要欲望都是重要的。而这不过是一种幻觉。自我不过是因缘际会结合的产物,只是一个过程。要解除这种痛苦,佛教就要通过打坐修炼的方式,来参透"无我"的道理。我觉得,我们前面所讲的人生发展阶段,也是一个走向"无我"的过程。只不过这个"无我"不是通过打坐冥想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不断扩大自我的社交半径,通过建立亲密关系、投入职业、关心下一代,通过把自己交付出去来实现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人生每个阶段最大的难题,就是克服各种形式的自我中心主义。

"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死",这句话既可以让我们陷入可怕的虚无,也可能让我们摆脱一些不必要的束缚,变得更有勇气。

前段时间我看斯多葛主义哲学家塞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的书,他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他说:我们的房子、财富、社会地位;我们的眼睛、手、身体;我们的亲人、子女、朋友;我们所珍惜的一切,都不是我们的,包括我们自己。它们只是命运女神借我们暂用一下。我们要像虔诚的、神圣的保管者那样好好保管它们。但如果命运女神有一天要把它们收回了,我们也绝不会抗命不从,而是满心欢喜、不带怨言地说:谢谢您让我拥有并保管了这一切。我已悉心保管,现在如数奉还。

50丨自我发展:一条不断延伸的路

在思维改变的最后一节,我说:我们在前面所讲的,都是局部的知识,只有承认它是局部知识,才不会把它变成另一种"应该思维",才会去探索剩下的部分是什么;

我有一个朋友跟我说:"我并没有完成建立亲密关系的课题,可是我有了另一种本领,容纳孤独的能力。"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这也让我思考,人生发展阶段的本质是什么。我觉得,其实是对矛盾的适应。

微信读书

贡献者

The avatar of contributor named as pyzein pyzein

文件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