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字数
12081 字
阅读时间
44 分钟

《清晰思考:将平凡时刻转化为非凡成果》

[加]沙恩·帕里什 134个笔记

前言

  1. 当一般人都在竞相希望获胜的时候,世界上最优秀的一批人却认识到,他们必须先避免失败,才能赢得胜利。

引言 清晰思考在平凡时刻的力量

  1. 过往很多平凡时刻所做的决策将你带到了此刻的位置,而此刻的位置决定了你此刻的选择。

第一部分 清晰思考的大敌

  1. 永远不要忘记,你的无意识比你更聪明,比你反应更快,比你更强大。它甚至可以控制你。你永远不会知道它所有的秘密。

没认真思考——还是根本没思考

◆ 例如,像所有动物一样,我们天生就有保卫领地的倾向。我们可能并不会保卫非洲大草原上的一块土地,但是领地不仅仅指物质的、有形的土地,也指心理上的区域。我们的身份也是领地的一部分。当有人批评我们的工作、职位或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时,我们会本能地将自己封闭起来,或者为自己辩解。

◆ 虽然我们有许多本能,但在我看来,有四种本能最为突出、最为独特,也最为危险。这些本能行为所代表的东西近似于我们大脑的默认值或“出厂设置”。它们是通过自然选择写进我们DNA的行为程序的,除非我们停下来花时间思考,否则我们的大脑在受到刺激时会自动执行这些程序。这些默认值有很多种叫法,但是在本书中,我选择称它们为“情绪默认值”“自我默认值”“社会默认值”和“惯性默认值”。每种默认值在根本上发挥作用的方式如下。◉情绪默认值:我们倾向于对情绪而不是对原因和事实做出反应。◉自我默认值:我们倾向于对任何威胁到自我价值感或自己在团体等级制度中的地位的事情做出反应。◉社会默认值:我们倾向于遵循更大的社会群体的规范。◉惯性默认值:我们会养成习惯,追求舒适。我们倾向于抵制变化,我们更喜欢熟悉的想法、过程和环境。

自我默认值

◆ 有时,自信来自成功运用深厚知识创造的业绩纪录;有时,自信则来自读完某篇文章得到的肤浅知识。令人惊讶的是,“自我”常常把不劳而获的知识变成鲁莽的自信。

◆ 在工作中,我们可能不愿意赋能或是分权给别人,其中一个原因是,让他人依赖自己、由自己做出每一个决策,会让我们感觉自己很重要,觉得自己不可或缺。让别人依赖我们,不仅让我们觉得自己必不可少,而且让我们感觉自己很强大。依赖我们的人越多,我们就感觉自己越强大。然而,这样的位置往往会带来相反的效果。慢慢地,然后突然之间,我们就成了自己创造的环境的囚犯;我们需要付出越来越多的努力才能待在同一个位置,这种靠蛮力维持的位置是有上限的。这种情况迟早会崩溃。

◆ 人们往往很少在意真正的伟大,而是更在意表现出伟大的样子。

◆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没得到充分的赏识时,就不再全力去付出

◆ 我们对“感觉正确”的渴望战胜了我们对“正确”本身的渴望。

◆ 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以为自己是正确的,而那些不以他们的方式看待事物的人都是错的。对于我们希望世界是什么样,和世界实际上是什么样,我们常常把二者混为一谈。

◆ 我们错在把自己希望世界如何运转当成了世界实际的运转方式。

社会默认值

◆ 社会默认值会激发一致性(从众性)。

◆ 判断一个人的标准之一,就是在违背大众普遍看法的情况下,他能在多大程度上坚持做正确的事。然而,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特立独行的意愿,并低估自己想要融入群体的生物本能

◆ 如果你做的工作和别人做的工作没有什么差别,你想要胜过别人的唯一办法就是比任何人都更努力地工作。

◆ 著名棒球运动员卢·布罗克(Lou Brock)说过的一句话可能对此做出了很好的诠释:“一个人,越是怕出丑,就越容易出丑。”换句话说,一个被社会默认值控制的人很容易被打败。

◆ 只有当你愿意去独立思考,去做其他人不做的事,愿意冒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傻瓜的风险时,改变才会发生

惯性默认值

◆ 人们在试图改变习惯的时候,最大的敌人是惰性。惰性限制了文明的发展。——爱德华·L.伯奈斯(Edward L.Bernays)《宣传》(Propaganda)

◆ 在物理学中,“惯性”指的是物体抵制其运动状态变化的现象。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就是惯性定律,它的通俗表述是:“运动的物体趋向于保持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趋向于保持静止状态。”没有外力,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物体不会自己开始移动,也不会自行停止移动,直到其他物体的作用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插图]这一物理定律也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和我们抗拒变化的本能,哪怕这种变化是有益的。

◆ 2024/11/14发表想法

可以参考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中渐显颓势,可能就是故步自封,停留在舒适区了。

原文:我们抗拒改变的一个原因是,让事物保持原样几乎不需要做出任何努力。这有助于解释我们为什么会自满。积累动力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但维持动力需要付出的努力却少得多。一旦某件事变得“足够好”,我们就可以不再努力,而且仍然可以得到相当不错的结果。惯性默认值充分利用着我们想要留在舒适区的愿望,依赖着旧方法或旧标准,即使它们已不再是最佳选择。

◆ 我们抗拒改变的一个原因是,让事物保持原样几乎不需要做出任何努力。这有助于解释我们为什么会自满。积累动力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但维持动力需要付出的努力却少得多。一旦某件事变得“足够好”,我们就可以不再努力,而且仍然可以得到相当不错的结果。惯性默认值充分利用着我们想要留在舒适区的愿望,依赖着旧方法或旧标准,即使它们已不再是最佳选择。

◆ 在我们的许多日常习惯中,惯性的作用显而易见,例如,即使市场上出现了新的、更好的产品,我们也会一直买同一家超市的自有品牌。不愿意尝试新产品的原因经常是我们不确定新产品的质量,以及评估它们要花些力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司经常向顾客提供免费试用品,这是一种让顾客在低风险下尝试新产品的方式,他们可以评估产品质量,又不用担心会失望。

◆ 例如,公开的声明会引起某种惯性。将某件事情记录下来,就会产生期望,随之而来的是满足这些期望的社会压力。当新出现的信息质疑我们的声明时,我们可能会本能地不去理会它,并强调能支持这个声明的旧信息。

◆ 惯性也会阻止我们做困难的事。面对这些我们知道自己应该做的事,我们逃避的时间越长,事情就会变得越困难。回避正面冲突会让人感到轻松。然而,回避的时间越长,我们就越会觉得有必要继续回避。

◆ 群体惯性倾向于重视一致性而非有效性,并奖励维持现状的人。惯性使人们难以偏离群体规范。害怕当出头鸟的想法常常会让人们遵守规范。因此,群体动力最终会对那些不偏离默认值的人有利。

◆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集体场合选择保持沉默;如果你发现自己或你的团队抗拒变化,或者仅仅因为过去一直这样做,就继续用这种方式做事——你就要提高警惕了!惯性默认值很可能在发挥作用。

从默认行为到清晰思考

◆ 把你思考、感受和行动的默认值模式看作你在按照编制好的算法无意识地对来自其他人或环境的输入做出的回应。

◆ 你会无意识地养成和你经常在一起的人的习惯,而这些人会让你更容易或更难接近你的目标。你和一个人相处的时间越长,你就越有可能开始像他那样思考和行动。

◆ 最后,几乎所有人都会输掉与意志力的战斗,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 我们养成习惯或改掉习惯时就要注意这种规律。看似是自制力在起作用,实际上却往往是精心营造的环境在鼓励某些行为

◆ 改善你的默认值的方法不是靠意志力,而要通过有意地创造出合适的环境来实现,在这个环境中,你所期望的行为会变成默认行为。

◆ 如果你想多读书,就加入读书俱乐部;如果你想多跑步,就加入跑步俱乐部;如果你想多锻炼,就请一个私教。不要总是诉诸意志力。你所选择的环境往往就能促使你做出最佳选择。

第二部分 增强势能,积蓄力量

◆ 批评别人比了解自己容易得多。——李小龙

◆ 惯性是一把双刃剑。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惯性倾向于维持现状。如果现状不是最好的或不太正常,惯性的力量就对我们不利。但现状并不需要是最好的。如果你训练自己,始终以推进你最重要的目标为目的,去思考、感受和行动——换句话说,如果你增强了势能——惯性就会发掘你的潜能,成为一种几乎不可阻挡的力量。

◆ 所谓形成积极惯性,其实就是养成习惯。习惯能让人专注于某件事,而不是某一时刻。这些习惯可以很简单,比如,在工作中,在对某人争论的观点做出反应之前先短暂停顿一下。我原来的一位导师曾对我说:“开会的时候,如果有人对你表现出了轻蔑,你在开口说话前一定要先深呼吸,看看这样一来,你是不是会改变你本来想说的话。”

◆ 内心的力量可以暂停你的默认行为,并帮助你运用良好的判断力。周围正在发生什么、一些事看起来有多么不公平,这些都没关系。你感到尴尬、觉得受到了威胁或很愤怒,也都没有关系。谁能暂时退后一步,专注于自己,让思维暂时抛开当下,谁就能胜过做不到这些的人。

◆ 以下是你所需要的四种关键势能。◉自我问责(self-accountability):对发展自己的能力负责,管理自己的不足,用理性控制自己的行为。◉自我认识(self-knowledge):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知道什么事自己可以胜任,什么事自己无法胜任。◉自我控制(self-control):控制自己的恐惧、欲望和情绪。◉自信(self-confidence):相信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对他人的价值。

自我问责

◆ 有外部奖励固然不错,但这些奖励并不是必需的,你不需要为了得到奖励而倾尽全力。你对自己的诚实判断比任何其他人的判断都重要。

◆ 虽然你可能从未想过去掌控自己的生活,但你的确就是自己生活的主宰——而且你可能没有想到,你获得的大部分结果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 你总能在今天做点什么来改善你明天的处境。你也许无法找到彻底的解决办法,但你的下一个行动总可以让情况变得更好或更糟。总是存在你可以控制的行动,无论它多么微不足道,都能帮助你取得一些进展。

◆ 世界上最强大的可再生能源就是你在捍卫自我形象时产生的力量。虽然我的同事没有对我进行人身威胁,可他威胁到了我对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自己是个努力工作、总能把工作任务完成的人。当有人威胁到你对自己的看法时,你就会停止思考,开始自动做出反应。

◆ 开始整理一份清单,列出我那一周做的所有事情——我工作了多少小时、参与了多少项目、帮助了多少人,并协助了多少次行动。在列举这些要点时,我越想越生气,负面情绪的惯性变成了强大的恶性循环。我没有意识到我在往哪个方向走。我是在做出回应,而不是在理性地思考。我可以找出无数个借口:“蛮不讲理,一口认定这是我的错,这家伙以为他是谁呀?!他根本不了解实际情况!” 我用电子邮件把清单发给了他,清单有整整一页那么长。过了一会儿,我收到了他的回复。 我不关心你写的这些事。完成你分内的工作是你对我们团队和我们要完成的任务应负的责任。如果你做不到,那就从中吸取教训,想清楚该怎么做,以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问题。我不想和你共事了。 另:你迟到这事别赖公交车。买辆车吧。 这个人在说什么呢?!我的反应已经超出了精神层面,变成了生理上的反应。我心跳加速,眯起双眼,无法控制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封短短的邮件让我好几个小时都没法集中精力。 我们本来是可以使情况好转的:不再关注眼下的不快,而是去做该做的事。但我们却因为急于捍卫自我而付出了很多精力。在做出这样的选择时,我们往往都没有意识到。如果有人拍拍我的肩膀说:“你要在这个小冲突上花三小时的精力,你确定想这么做吗?”我应该会说“不”。

◆ 重要的是我们的行动要取得成功。归根结底就两个字:结果。 没有人像你一样在乎你的借口——事实上,除了你,根本没有人在乎你的借口。

◆ 错不在你,但仍然是你的责任

◆ 打扑克的时候,大家是凭直觉学会这一点的:你拿到什么牌主要靠运气,自怨自艾、抱怨拿到的牌不好或责怪别人的出牌方式,只会让你从原本可控的事情上分心。你的任务就是尽你所能打好手里的牌。

◆ 虽然没有人会主动选择困境,但其实困境也能提供机遇。它可以让我们检视自己,看看自己变成了什么样。不过,检视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过去的自己比。我们是否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了?当环境轻松时,很难区分普通人和卓越的人,我们也很难看到自己内心的不平凡之处。古罗马奴隶普布里乌斯·西鲁斯(Publius Syrus)[插图]曾经说过:“当海上风平浪静时,任何人都可以掌舵。”[插图]

◆ 一个人若是不接受这个世界真正的运转方式,就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证明自己有多么正确上。

◆ 当你把结果放在高于自我的位置之上时,你就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 在拒绝接受已经发生的事,”他说,“这可太傻了

◆ 当你一直责怪当时的情况、环境或他人时,你实际上是在声称自己没有影响结果的能力。

◆ 这个教训很重要:你选择不做什么,往往和你选择做什么同样重要。对一个人的真正考验,是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为了做正确的事而拒绝“随大流”。

◆ 自我问责是一种势能,它能让你认识到,尽管你无法控制一切,但你可以控制自己应对一切的方式。

自我认识

◆ 2024/11/14发表想法

我不知道我不了解女性心理。

原文:你还要知道自己有认知盲点——有些事情你不知道,而你并不知道你不知道这些事

◆ 理解自己在做什么、理解自己不知道什么,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 2024/11/14发表想法

比较优势

原文:你必须找出自己有优势的领域,然后坚持下去。

◆ 你必须找出自己有优势的领域,然后坚持下去。

◆ 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及能力和极限,对于对抗自己的默认值至关重要。如果你不了解自己的弱点,你的默认值就会利用它们来控制你的环境。

自我控制

◆ 有些人就像在情感海洋的波涛中起起伏伏、四处漂浮的软木塞,他们的行为会受到情绪的影响:愤怒、喜悦、悲伤、恐惧——任何当下被触发的情绪。然而,另外一些人却决定要掌控自己的生活,他们握紧舵柄,决定自己想去哪里,尽管波涛汹涌,他们仍旧将船驶向那个方向。

◆ 自我控制就是在自己和自己的情绪之间拉开距离,意识到你有能力决定如何对情绪做出反应。你可以马上对它们做出反应,也可以进行清晰思考,考虑它们是否值得你做出反应。

自信

◆ 你需要拥有自信,才能独立思考,并在面对社会压力、自我、惯性或情绪时立场坚定。你需要拥有自信,才能认识到并非所有的事情都会马上有结果,并专注于为最终取得这些结果而付出应有的努力。

◆ 没有谦逊的自信基本上和自负是一回事——它是一种弱点,而不是优点。自信的人有勇气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承认其他人在某些方面可能比自己做得更好,并会在需要帮助时寻求帮助。

◆ 与自己交谈,谈论一下你曾经遇到的困境,这非常重要,因为过去的困难会让你有信心去面对未来的困难。

◆ 2024/11/14发表想法

哪怕自己看起来像一个白痴。

原文:自信的人不害怕面对现实,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应付。自信的人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不怕与众不同,他们在尝试新事物时愿意冒险,哪怕自己看起来像个白痴。他们被打倒过很多次,又一次次地重新站了起来,他们知道,如果有必要,他们可以再来一次。最重要的是,他们还知道,要想超越众人,有时就必须以不同的方式行事,而嘲笑者和反对者必然会随之而来。他们接受的是来自现实的反馈,而不是来自大众意见的反馈。

◆ 最有价值的人并不是那些初步想法很好的人,而是那些能够迅速改变想法的人。这类人专注于结果,而不是自我。他说,相比之下,最有可能失败的人是那些痴迷于可以支持他们观点的微小细节的人。“那种人太过专注于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而不是专注于做正确的事。”

◆ 2024/11/14发表想法

还是要持有视角主义,从多种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和解决问题。

原文:为了做正确的事,你必须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而如果你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你就会犯很多错。那些经常发现自己处在“正确的错误面”的人,都是那些无法适时地将镜头推远拉近、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的人。他们局限于一个角度——他们自己的角度。当你不能用多个角度看待问题时,你就会有盲点。而盲点会让你陷入困境。

◆ 承认自己是错的并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有力量的表现。承认别人的解释比你的更好,说明你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 自信是一种势能,它能让你专注于想清楚什么是正确的,而不是关注谁是正确的。自信是面对现实的势能,是承认错误的势能,也是改变自己想法的势能。你要有自信,才能站在“正确的正确面”。

行动中的势能

◆ 2024/11/14发表想法

测试自己的各项压力极限,比如阅读时长,跑步配速,跑步时长,跑步距离,工作时长、工作数量等等

原文:知道自己对抗压力的能力极限

◆ 知道自己对抗压力的能力极限

◆ 另外,遵守你为自己制定的规则需要自我问责

◆ 而为了长期的利益克服平凡时刻的短期不适,正是自我控制的表现。

制定标准

◆ 如果你经常与人建立关系……就会不可避免地变得像他们一样……把一块熄灭的煤放在一块燃烧的煤旁边,要么熄灭的煤会使燃烧的煤熄灭,要么燃烧的煤会把熄灭的煤点燃……请记住,如果你与满身污垢的人厮混,你自己身上也难免会有点肮脏。——爱比克泰德(Epictetus)《哲学谈话录》(Discourses)

◆ 增强任何一种势能的第一步都是提高你对自己的要求。实际问题是,看看你周围的日常环境中的人和他们的做法。

◆ 周围的环境影响着我们——这里说的环境既包括我们的物质环境,也包括我们周围环境中的人。人生中很少有什么事比避开错误的人更重要。我们很容易认为自己足够强大,可以避免重蹈他人覆辙,但一般来说情况却并非如此。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我们身边人的样子。如果你为某个头脑不灵光的人工作,那你自己的头脑迟早也会变得不灵光;如果你的同事很自私,那你迟早也会变得很自私;如果你和刻薄的人待在一起,那你也会慢慢变得刻薄。渐渐地,你的思想、感情、态度和标准会与你周围的人越来越一致。这些变化太慢,一开始并不会引起注意,直到它们大得已经积重难返。

◆ 变得和周围人一样,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开始采用他们的标准。如果你看到的都是普通人,那么你最终就会用普通标准要求自己。但是,普通标准不会带你到达你想去的地方,也不会为你带来你想要的结果。标准会变成习惯,而习惯又会变成结果。很少有人意识到,卓越的结果几乎总是由有着高于平均标准的人取得的。

◆ 最成功的人总是有着最高的标准,他们不仅对别人如此,而且对自己也一样。

◆ 如果你在一个大型机构工作,我相信你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有人写了一份没什么实质内容的半成品草稿,把它发给别人,等着别人来修改。这个做法利用了我们的一个默认值:我们喜欢纠正别人。如果有人做错了什么事,我们几乎会情不自禁地告诉对方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去做这件事。所以到头来,真正干活的是你,而他们没花多少时间就完成了工作,并获得了认可。这种做法确实聪明,但也真的懒惰。我可不想把晚上(或者说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剩下的时间都用于为这个家伙做修改工作,我需要找个办法改变他的行为。但是该怎么做呢?我想起了我读过的一段关于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的轶事。一个工作人员起草了一份备忘录,放在基辛格的桌子上让他过目。过了一会儿,基辛格找到他,问他是不是没法写得更好了。这个工作人员说不是的,并重新写了一份备忘录。第二天,这个工作人员遇到了基辛格,问他觉得这次怎么样。基辛格再次问他,这是不是他能写出来的最好的备忘录了。这个工作人员拿走备忘录,又重写了一份。第三天早上,同样的情况发生了,只是这一次,这个可怜的工作人员说,是的,他确实没法写得更好了。基辛格说:“好的,现在我可以看了。”我决定采用基辛格的办法。我只是简单地回复邮件说:“这是你能写出来的最好的草稿吗?”

◆ 我们接受别人低于标准的工作成果,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没有全身心投入。当你尽力追求卓越时,你就不会允许团队中的任何人不全身心投入。你设定了标准,并将其定得很高,你期望与你一起工作的人也能同样努力,并能达到或超过你期望的标准,而任何低于标准的情况都是不能接受的。

◆ 除非我们提高对自己和任何可能发生的事的标准,否则我们永远无法在任何事上做到出类拔萃。对大多数人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好像要费很多力气。我们很容易软弱和自满。我们更愿意不费力地取得成功。这固然可以,不过你要认识到这一点:如果你做的是别人都在做的事,就只能得到和别人一样的结果。如果你想要不同于别人的优异结果,就需要提高自己的标准。

◆ 直接与大师一起工作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也是提高标准最可靠的方法。他们的卓越表现要求你也有卓越表现。但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如此幸运,难以得到这样的机会。不过,也不是毫无希望。如果你没有机会直接与大师一起工作,你仍然可以通过阅读关于他们和他们的工作的书,让自己置身于拥有更高标准的人群之中。

榜样+练习

◆ 如果你对生活中出现的人不加分辨,那么最终你周围的人将是出于偶然而不是出于选择聚集起来的。这个群体包括你的父母、朋友、家人和同事。当然,你高中时的朋友也许性格温和,智力超群,在这两方面都是优秀榜样,但他们很可能只是些普通人。当然,你的父母也许属于世界上最精明的商人群体,但很有可能他们并不是。我并不是说你应该把这些人清除出你的生活,控制你的环境只是意味着你要有意识地在这些人之中加入一些榜样。

◆ 当你选择了正确的榜样——那些标准比你高的人——你就能超越从父母、朋友和熟人那里所继承的标准。你的榜样会告诉你,你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彼得·考夫曼曾对我说:“没有什么技巧比学习和采纳他人的优秀模式更能造就我人生的成功。”

◆ 内心应该有一个值得尊重的人,这个人的权威甚至可以使心灵的圣地更加神圣……如果一个人能够如此敬重一个人,甚至哪怕仅仅是想起这个人都能让他心灵平静,并能为他指引方向,这个人该有多幸福啊!能够尊重他人的人也会很快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大家应该选择成为加图[插图]那样的人,如果这个要求太严苛了,也可以选择成为一个更温和的人——像莱利乌斯[插图]那样。选择一个生活和言论都让你满意的人,并且这个人表里如一,永远把他当作你的导师或模范。我坚持认为,我们有必要找一个人,来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做对比;除非你有一把尺子,否则你无法把已经弯曲的东西弄直。

◆ 我们选择的榜样,他们本身拥有我们希望自己拥有的原则和决心,以及整体的思考、感受和行动模式。作为榜样的他们为我们指引了方向。这种榜样的作用就像夜空中的北极星。

◆ 你的榜样不需要是还在世的人,也可以是已经故去的人,甚至可以是虚构的人物。我们可以向阿蒂克斯·芬奇(Atticus Finch)[插图]和沃伦·巴菲特学习,也可以向成吉思汗和蝙蝠侠学习。具体选择谁,取决于你。

◆ 把所有的榜样放进你的“个人董事会”,

◆ 20世纪80年代初,我让比尔·拉齐尔(Bill Lazier)担任我的个人董事会的名誉主席。论及我选择成员的标准……并非他们是否成功。我选择他们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和品格……他们是我不想令其失望的那种人。

◆ 你的个人董事会里的榜样人物可以一部分有很高的成就,另一部分品格高尚。唯一的要求是:他们具备你想拥有的技能、态度或性格。他们不一定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缺点,你的个人董事会的成员们也不例外。不过他们每个人都要在某些方面比你优秀。你的工作就是弄清楚他们哪些方面比自己优秀,并学习这些优秀方面,同时忽略其他方面。

◆ 人们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不愿意向有性格缺陷的人或世界观与自己不一致的人学习。

◆ 塞涅卡在《论心灵的宁静》(On the Tranquility of the Mind)一书中说:“只要某句话说得漂亮,我绝不会因其作者本人不堪而不去引用,不会因此而觉得羞愧。”

◆ 你的个人董事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应该不断地调整这份名单,其成员可以随时变动。说回《教父》这个故事,它告诉我们,有时你需要和平时期的顾问,有时你需要战时的军师。有时你已经从某个人身上学到了想学的东西,你想用其他人来取代他,而每个榜样人物都会把你引向下一个人。

◆ 正如蒙田所言:“我收集别人的鲜花编成花环,除了捆扎鲜花的细绳,没有任何东西属于我。”

◆ 。你可以想象他们看着你做出决策并采取有力行动时的情景。而一旦你想象他们在看着自己,你的行为就一定会受到这些“观众”的影响。

◆ 如果你没有达到目标——没有写出一本畅销书,没有成为亿万富翁,也没有每天坚持锻炼——你也不是一个失败者。你不是在和自己的榜样们竞争。你唯一的竞争对手是昨天的自己。今天能比昨天更好一点儿,就是胜利。

◆ 关于榜样的最后一点说明:正如其他人会出现在你的个人董事会中一样,你本人也会出现在其他人的董事会中,成为他们的榜样。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的话就提醒我们注意到这一点:“你永远不知道你会触动谁。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在何时以及如何产生影响,也不知道自己这个榜样对于别人有多重要。”也许是大厅里的那个新员工,也许是你的孩子,又或许是你的表弟。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某个地方会有一个人仰望着你,把你的行为当作为他们指明方向的北极星。你所做的一切都有可能使别人的生活变得更好。正如塞涅卡所言:“一个人不仅能在当着别人的面时,甚至只是在别人心中时都能使别人变得更好,那他就是个幸福的人!”

◆ 2024/11/14发表想法

如果想要考研,就要模拟上课和考试,就要去逼近真实的上课环境是什么样的,真实的考试环境是怎么样的,做到高的标准,结果不言自明。

原文:练习、练习、再练习

◆ 2024/11/14发表想法

任何事,都要练习。不管是学习,考试,还是技术上,熟能生巧,巧能克敌制胜。

原文:练习、练习、再练习

◆ 品格的力量源于习惯……我们获得力量就像我们掌握技能一样……比如,我们通过练习建房子成为建筑工人,我们通过练习演奏竖琴成为竖琴演奏家。因此,同样地,我们通过践行公正的行动变得公正,通过有节制的行动变得有节制,通过勇敢的行动变得勇敢。——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尼各马可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第2卷,第1章

◆ 要想在你的思维中创造理性思考的空间,其中一个方法是问问自己,如果你的榜样处在你的位置,他们会怎么做。

◆ 该如何向我的个人董事会力荐这个想法呢?他们会关心哪些因素?他们会认为哪些因素无关紧要?”

◆ 经常进行这种思维练习很重要。你必须不断练习,直到你掌握了一种新的思考、感受和行动的模式,直到这种模式成为你的第二天性:它成了你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 增强势能的一个策略是在沙盒中练习。你可能已经猜到了,沙盒是个比喻。它是模拟的练习,所以你所犯的任何错误都相对没那么重要,而且结果也很容易逆转。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沙盒允许你犯错并从错误中学习。当风险更大、结果更重要且更难逆转时,提前在沙盒中练习增加了实际操作时成功的可能性。人们之所以通常一开始只管理一个人或一个小团队,而不是整个组织,原因之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失败是可控的。从小规模的管理者角色开始,也可以看作一种沙盒练习。当你管理整个组织时,和管理一个团队相比,前者犯错误的成本更高,也更难控制。

了解自身的弱点

◆ 因为我们能看到和知道的东西有限,所以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是有限的。此外,即使缺乏相应的知识,人类也倾向于匆忙地形成判断和观点。

◆ 如果行动与后果之间存在延迟,坏习惯就很容易养成。比如,你今天多吃了一块巧克力,或是犯懒没去锻炼,你并不会突然从健康变得不健康。偶尔工作到很晚,有几个晚上错过与家人共进晚餐,也不会立即破坏你们之间的关系。某一天,你把上班时间花在了社交媒体上,没好好工作,也不会立即就被解雇。然而,你的这些选择,最终会因为重复而变成习惯,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变成灾难。

◆ 导致失败的公式,其实就是不断重复一些小错。虽然结果不会立即显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失败的结果不会到来。每个人其实都足够聪明,知道小错不断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只是人们不一定意识到最终的结果何时到来。不断做出好的选择,会让时间成为你的朋友,而不断做出坏的选择,则会让时间成为你的敌人。[插图]

◆ 2024/12/01发表想法

建立缓冲区

原文:采取保障措施

◆ “第一条原则就是不要自欺——而你自己是最容易被欺骗的人。”

◆ 我们之所以往往看不到自身的弱点,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我们很难发现这些弱点,因为它们是我们习惯的思考、感受和行动方式的一部分。经过长期的习惯养成过程,一些存在缺陷的行为已经根深蒂固。

◆ 第三,我们观察的视角有限。对于自己身处其中的系统,我们很难看得清楚,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如果你现在回顾16岁时的自己,肯定想不起来自己当时在想什么,那么,等未来的你回顾现在的自己时,恐怕也同样不知道现在的自己心里有何想法。未来的自己回头看现在的自己时会有怎样的视角,现在的我们是完全预见不到的。

◆ 视角和人的本性使我们很难看到自己的弱点,却又能轻易看到别人的弱点。论及自己的同事和朋友哪方面弱、哪方面强,几乎人人都是专家。然而,要知道,别人也会同样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弱点,这恐怕让我们很难接受。如果我们能从这个世界上得到关于自己弱点的反馈,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因为这些反馈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好,使我们更接近自己真正想成为的那种人。请你采取明智的行动,善用这些机会!

◆ 从一开始,阿伯拉肖夫就知道,不能简单地通过下命令的方式让人们改善其行为。

用保障措施保护自己

◆ 增加“摩擦力”

◆ 2024/12/01发表想法

第一性原理

原文:去解决真正的问题

◆ 我曾与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进行过对谈。他是认知偏差和思维错误方面的“教父”。在谈话中,他揭示了一种我们意想不到的提高判断力的方法:用规则代替决策。事实证明,规则可以帮助我们使自己的行为自动化,使我们达成目标,获得成功。

◆ 而当一个人身处陌生的环境时,就很难保持自己熟悉的行为模式。正因如此,很多人在旅行或出差时会停止锻炼,或停止健康饮食。

◆ 为什么不给自己制定一个规则,只有当你真正想喝酒的时候才喝点儿,而绝不只是为了迎合别人,在大家都喝时你就要喝呢?

◆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知道你给自己制定了某个规则后,人们通常不会反驳。他们会接受这些规则,将其视为你的特质。人们会对决策有所质疑,却会尊重规则。

◆ 2024/12/01发表想法

我得考虑一下再给自己答复。

原文:我得考虑一下再给你答复。

◆ 我得考虑一下再给你答复。

◆ 我的方法是,想象有一个摄制组跟着我,记录我有多成功。[插图]不论成功与否,我该如何行动,从而向别人展示我的成功是实至名归的?我希望他们看到什么?我在做的哪些事情会因为自己感到尴尬或羞愧而不想让别人看到?

◆ 当我把这个实验推荐给别人时,效果让我感到很惊讶。这说明,对于可以做些什么来提高成功的概率,我们都心知肚明。我们也都知道,有哪些事情应该停下来不再去做,以提高成功的概率。

◆ 制定自动规则,可以保护你不受自身弱点和局限的影响,它是一种非常有力的技巧。有时,这些规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 制造摩擦

◆ 问自己:“我想达到什么目的?”“这样做会让我离目标更近还是更远?

◆ 检查清单

◆ 在本福德号既定的参照系中,军官将船员视为二等公民是一种正常现象。阿伯拉肖夫没有继续用这个参照系看问题,而是转换了参照系,从普通水兵和一般性公平的角度看问题。

◆ “我有没有遗漏什么?”

◆ 如果对方真的纠正了他,他就会发现哪些因素对对方来说是最重要的。

如何处理错误

◆ 自利性偏差

◆ 每个人都会犯错,因为每个人都有局限性

◆ 2024/12/01发表想法

错误→改正错误

原文:错误给了我们一个选择:是更新你的想法,还是无视错误带来的失败,继续盲目地相信自己一直相信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选择后者的人不在少数。

◆ 承担责任

◆ 吸取教训

第四部分 决策:在行动中清晰思考

◆ 如果你选择不做决策,那么你仍然做出了选择。

-- 来自微信读书

贡献者

The avatar of contributor named as RaineWang RaineWang

文件历史

布局切换

调整 VitePress 的布局样式,以适配不同的阅读习惯和屏幕环境。

全部展开
使侧边栏和内容区域占据整个屏幕的全部宽度。
全部展开,但侧边栏宽度可调
侧边栏宽度可调,但内容区域宽度不变,调整后的侧边栏将可以占据整个屏幕的最大宽度。
全部展开,且侧边栏和内容区域宽度均可调
侧边栏宽度可调,但内容区域宽度不变,调整后的侧边栏将可以占据整个屏幕的最大宽度。
原始宽度
原始的 VitePress 默认布局宽度

页面最大宽度

调整 VitePress 布局中页面的宽度,以适配不同的阅读习惯和屏幕环境。

调整页面最大宽度
一个可调整的滑块,用于选择和自定义页面最大宽度。

内容最大宽度

调整 VitePress 布局中内容区域的宽度,以适配不同的阅读习惯和屏幕环境。

调整内容最大宽度
一个可调整的滑块,用于选择和自定义内容最大宽度。

聚光灯

支持在正文中高亮当前鼠标悬停的行和元素,以优化阅读和专注困难的用户的阅读体验。

ON开启
开启聚光灯。
OFF关闭
关闭聚光灯。

聚光灯样式

调整聚光灯的样式。

置于底部
在当前鼠标悬停的元素下方添加一个纯色背景以突出显示当前鼠标悬停的位置。
置于侧边
在当前鼠标悬停的元素旁边添加一条固定的纯色线以突出显示当前鼠标悬停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