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字数
3455 字
阅读时间
13 分钟
  1. ==对于我来说,我的生活就是自我反省,一点点、一天天的自我剖析。——李小龙==
  2. 太靠近另一个人的思想河流是十分危险的,水流越湍急,我们就越容易被水流冲走。
  3. 我无法教你什么,只能帮助你探求你自己。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李小龙
  4. “道是终极的现实——或者说是所有生命背后的方法和规律,或者说,人类的生命之道应该与宇宙的运行之道相和谐。”
    1. 顺道就是顺应现实发展规律。
    2. 让自己顺乎自然,而不要加干涉,才能保存你自己。记住,绝不要让自己逆抗自然;不要直接去对抗难题,而要学会因势利导、顺势去控制它。
  5. 情绪对人的影响:每一个冲突焦点,每一种外在的情感都既有破坏性,又分散精力。它打乱了人的自然节奏,降低人的整体效率,它比体力的损耗更让人筋疲力尽。摧毁人内部节奏的情绪有:仇恨、嫉妒、欲望、妒忌、自傲、虚妄、贪婪和恐惧。
    1. 《清晰思考》里面的“情绪默认值”点说的和这里是有相通之处的,不要让情绪左右了心智,做出自己本性不想做的事。
  6. 要想更好地演练功夫中的每招每式,就必须要放松动作,在放松形体之前,应首先使意念和精神放松下来。为了做到这一点,习武之人必须保持一种静谧与平和的心态,即掌握好==“无心”原则==。“无心”并不意味着大脑一片空白,而是指摒弃了所有的情感。它也并非简单的心平气和,尽管沉着冷静也十分重要,但“无心”的主要原则是思想的无欲无求。习武人能让自己的意识成为一面镜子,它一无所有,但又包罗万象;它接纳一切,但又一无保留。正如艾伦·瓦兹(Alan Watts)先生所说,无心是“一种整体的状态,那时思想能随意简单地运作,不受潜意识或自我意识的影响”。
  7. 他的意思就是,让思想随意,不受潜意识或自我意识的干涉。如果思想能随意漂流,在其运转时就不会有任何阻滞。阻力的消失也就是潜意识的消失。凡事都不要刻意而为,每时每刻让一切顺其自然,既来之,则安之。因此,无心并不是没有情感和感觉,而是一种感觉没有阻滞的状态。它可以抵抗任何情绪的影响。“就像河流一样,万物永无停息地流动着,不会休止,不会静止。”就像我们有时用眼睛去看东西,实际上是一种视而不见、眼中无物的状态。非意识就是像我们那样用眼睛一样去支配思想。老子的追随者庄子说过一段大意如下的话:婴孩每天看东西,眼睛一连眨都不眨,是因为他没有聚焦于特定的物体。他走动时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停下来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将自己与环境融为一体。这是心理健康之道啊。
    1. 无心原则就是进入心流状态,整个人身心都投入其中,而意识不到自我的存在,自然就没有迟滞感。
  8.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道德经》
    1. 尊重他人,即使他人身份低微,这样自己不会损失什么,也会赢得他人的尊敬。
  9.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 这段话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探讨了知与言的关系以及如何达到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被称为“玄同”。
    2.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知者不言: 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不多说话,因为大道本质上是无声无息的,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这种智慧需要通过内心的体验去领悟,而不是通过言语传授。
      • 言者不知: 多言的人往往缺乏真正的智慧,因为他们的言论往往是基于表象而非事物的本质。
    3. 塞其兑,闭其门
      • 塞其兑: 封闭感官的接收,避免被外界的纷繁复杂所干扰。
      • 闭其门: 按照内心的指引,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独立,不随意受外界影响。
    4. 挫其锐,解其纷
      • 挫其锐: 消除自身的锋芒和傲气,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
      • 解其纷: 解决内心的纷争和外界的矛盾,以达到一种平和的状态。
    5. 和其光,同其尘
      • 和其光: 不要炫耀自己的光芒,而是与周围的光辉融为一体。
      • 同其尘: 与尘世保持一种无形的融合,不因地位、财富等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本质。
    6. 是谓玄同
      • 达到这种“玄同”的状态,人与世界之间没有对立,自我性与世界混同一体,实现了真正的和谐与统一。
    7.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 在这种境界下,无法用亲疏、利害、贵贱来衡量一个人,因为已经超越了世俗的价值观。这样的人被视为天下最尊贵的人。
  10. 一名优秀的习武者,根本==不应该有骄傲自满==的情绪。《激情心灵状态》(The Passionate State of Mind)的作者爱里克·霍夫尔(Eric Hoffer)说:“骄傲会使人产生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他人眼里,骄傲强调的是个人的优越身份或地位。骄傲还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全感,因为当一个人十分渴望获得他人的尊敬时,他会不知不觉地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害怕失去目前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于是,如何保护现有的身份和地位,就成了他最迫切的需要,这会使他感到焦虑不安。霍夫尔先生进一步指出,“自己的能力越弱,希望越小,就越需要自豪感。当他想象出另一个自我,并认同这个自我时,他就会有一种骄傲感。骄傲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否认。”
  11. 当我们知道习武的目标在于自我教化时,便会了解==“内在的自我”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我。==因此,为实现真实的自我,习武者并不依凭他人的观点而生活。由于他们完全独立,所以不必担忧不被他人尊重。他们真正的追求在于不断地充实自我,他们的快乐之源不依赖于他人的外在评价。功夫大师与初学乍练的后生小辈们不同,他们的优点是自制,保持平和与谦逊的心态,没有一丝一毫想要炫耀的欲望。通过不断的磨练,他们在精神上最大程度地放松自我,进入更加自由的天地。对于他们而言,荣誉及地位被弃之如粪土,一钱不值。
  12. 在实际运用中,功夫以简单为根基。它是四千年千锤百炼实践的结果,极其精密、复杂。所有的技巧都已蜕去了冗余和修饰,直指最基本的目的。一切动作都是直截了当的,既简单,又符合人的逻辑和常识。以最少的动作和最小能量,来表达最大的内容。
    1. 大道至简
  13. 功夫的原理不是可以学得到的,它像科学一样需要寻求实证,再由实证中得到结论。
    1. 做事-寻求实证-得到结论。这个过程中难免碰壁,难免错误,最终会越来越接近正确的事实。
  14. 在经过四年严格的功夫训练之后,我开始了解和感觉到柔能克刚的道理——即通过中和对手力道的影响来减少自己的能量消耗。这一切都要气定神闲,不刻意强求。话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做起来却很困难。 一旦和对方交上手,我的思想就方寸大乱,心神不定。尤其是在与对手一阵拳脚过招之后,我就忘了柔的理论。唯一想到的只是不管怎么样我都要击倒他获得胜利!
    1. 道理很简单,实践很困难,就像有烟瘾的人知道抽烟有害健康,还是忍不住要抽一根,比如我现在已经点上一根了。
  15. “这就是了!我必须放松自己。”不过就这样我又在运用意志力了。就是说,在我讲我必须放松自己的时候,这种要达成“必须”的念头,已经与“放松”的定义相违背。也就是说,我不能人为故意地去放松。
    1. 任何事物都具有自指性,万物处于同一个宇宙,当你说我一定要努力的时候,实际上你并没有在努力,才会说“一定要努力”这种话。
  16. 那一个星期,我留在家里,沉静下来用心冥想了好几个小时。练了好几回之后,我决定放弃练习,乘船出海。在海上,我回想起我所接受的训练,跟自己生起气来,就用拳头猛击大海里的水。就在那一刹那间,我突然悟到了——“水”这种最普通的物质不正是说明了功夫的本质吗?不正是反映了功夫的真谛吗?我用拳头打水,可水并不感到痛。我再用尽全力打下去,水也不会受伤。我想去抓它一把,可是却不可能。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可以装在最细小的容器中,显得那么柔弱。但事实上,它却有着能够穿透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的力量。这就是了,要想练好功夫,我得效仿水的本性。突然有一只小鸟掠过水面,它的影子倒映在水里。就在那一瞬间,水的另一层隐秘意义跃进我的脑海。当我站在对手面前时,我那些思想和感情不也像小鸟在水上的倒影一样吗?这正是叶问师傅所说的“超然”的意思。在对手面前,不是说要全无感情或感觉,而是要让你的感觉不受滞带或阻碍。所以如果我想控制自己,就必须要以顺乎自然的本性接受自己。 我躺在船上,觉得自己已经与“道”为一,与自然浑然一体。我只是躺在船上,就让船自由自在地顺水漂流着。因为在那一刻,我已经获得一种内在的感悟。对手的力量对我来说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增益,在我的思想中再没有矛盾之感。在我的眼里,整个世界都连为一体了。
    1. 我们同处于一个世界,我们同处于一个系统,我们之间相互增益,世界才会更加美好,世界的美好,也会反哺到我们身上。世界是一体的。

贡献者

The avatar of contributor named as pyzein pyzein

文件历史